淮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红歌的力量 > 第6章 《北京颂歌》
——饱含骄傲深情的歌声

《北京颂歌》是一首音调清新、充满朝气、充满激情的歌唱祖国首都北京的歌曲。多年来歌颂首都北京的数不胜数,许多旋律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因为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是全国人民非常向往的地方。《北京颂歌》成功表达了全国人民热爱首都北京,热爱我们的伟大祖国的美好情感。

(一)

在《北京颂歌》问世之前,人们听到过许多歌颂北京的歌,比如在《北京的金山上》,《我爱北京天安门》等,一般以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内容居多。在1970年代,《北京颂歌》问世了。据词作者洪源和曲作者田光、傅晶的回忆,1971年4月,总政歌舞团一位负责同志希望创作一首歌颂北京的抒情歌曲。而当时的政治环境正处于十年动乱的中期,“四人帮”对艺术创作的禁锢与扼杀,当时的文艺作品除了歌颂领袖、歌颂党、歌颂文化大革命之外,其他题材都属“禁区”,然而歌颂北京,歌颂伟大祖国的首都,不仅是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更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上提升地位、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如何既能摆脱当时程式化,政治化的束缚,又让作品能顺利通过严格的审查,这就需要大动一番脑筋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洪源和田光、傅晶经过百般努力,终于创作完成了充满民族自豪感和浓厚抒情色彩的歌曲《北京颂歌》,不仅在内容上一改歌颂领袖的框架,主要表达了歌颂首都北京的美好情感,而且具有时代特色。

对于《北京颂歌》的创作,作曲者田光回忆说:“20世纪70年代初,人们几乎没有什么抒情歌曲可唱。1971年4月,我突然接到总政歌舞团一位领导打来的电话,想让我写一首以北京为题材的独唱歌曲。当时词作家洪源、作曲家傅晶同志在我家研究创作问题,我们商定一起合作。在两三天内,洪源写出了歌唱北京的两首词。经过研究,选用了其中一稿。”

词作者洪源回忆说:“那个时候,我几乎每天将天安门周围的每一个岗位的每一个时间段都站过了,那种保卫祖国的荣誉感油然而生。”他用日记写下了那些难以忘却的点点滴滴,而在这其中一篇写于黎明前的日记《我在金水桥站岗》成了日后《北京颂歌》的最初蓝本。“那个时候,一边站岗,一边看着冉冉升起的朝阳,一边聆听着从北京站传来的《东方红》嘹亮激昂的歌曲,一种创作的灵感与冲动难以抑制。”

歌词写好后,田光和傅晶合作谱曲,他们先谱了一个四分之三拍的圆舞曲形式的曲调。但洪源认为,四分之三拍的风格不够庄严,建议重新谱曲。于是,重新谱曲后成了现在的曲调。

◎ 词曲作者简介

词作者:洪源(1939~ ),安徽铜陵县人,196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本科毕业,1967年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任长江日报社任编辑、记者,1982年调武汉市文联任《芳草》文学月刊主编,1987年调武汉市新闻出版局暨武汉出版社任副总编辑。先后出版了新诗集《芳草路》、计词集《韶华情》。《芳草路》一书曾荣获中国当代文学学会首届文学奖。

曲作者:田光,(1925~2009)原名银山,河北饶阳人。1948年入党。田光曾任冀中军区火线剧社社员、华北军区第三纵队前线剧社音乐组组长。195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专修科。后任总政治部文化部音乐编辑、音乐组组长,总政治部宣传部文化处干事,《解放军歌曲》编辑组组长,解放军文艺社副社长,中国音协第三、四届理事。从事音乐编辑工作和歌曲创作工作50余年,创作了《北京颂歌》、《美好的赞歌》、《井冈山颂》、《渤海渔歌》、《草原夜歌》等近3000首歌曲。2007年,田光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曲作者:傅晶(1932~ )吉林省辽源市人。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到中央音乐学院进修理论作曲。毕业后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总政军乐团、《解放军歌曲》编辑部工作。曾任总政军乐团创研室主任。创作有大型体操《革命赞歌》,插曲《丰收歌》,流传全国。代表作有歌曲《眼望红旗情满怀》、《凤凰花,我心上的花》、《蝶恋花-答李淑一》、《北京颂歌》(与田光合作),以及独奏、重奏曲等都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作品。

《北京颂歌》

灿烂的朝霞,

升起在金色的北京,

庄严的乐曲,

报道着祖国的黎明。

啊!北京啊北京!

祖国的心脏,团结的象征,

人民的骄傲,胜利的保证。

各族人民把你赞颂,

你是我们心中一颗明亮的星。

火红的太阳,

照耀在中南海上,

伟大的首都,

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啊!北京啊北京!

巍巍昆仑,向你起舞,

滔滔黄河,为你歌唱。

捷报来自边疆海防,

喜讯传遍村镇城乡。

啊!北京啊,北京!

我们的红心和你一起跳动,

我们的热血和你一起沸腾,

你迈开巨人的步伐,

带领我们奔向美好的前程。

(二)

1971年4月创作完成的《北京颂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是一首抒情歌曲的精品,情感浓烈、艺术概括力强,表达了各族人民歌颂首都的共同心愿。为了体现各族人民共同的意愿,作曲者在音乐素材的选用上,没有局限在某一民族和地区的音调中,而是在民族音调的基础上创造出既有庄重巍然之势,又有亲切细腻之情的旋律。《北京颂歌》不仅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而且歌词洒脱,凝练,感情饱满,感染力强,内容逻辑严谨,是一首艺术性很强的佳作。 《北京颂歌》共有三个乐段,不同的乐段具有不同的曲调特征,表达了人们对首都北京的不同情感。

在第一乐段中,《北京颂歌》自然地揉进了《东方红》和《国歌》的曲调因素,真实地描绘了祖国首都北京充满生机的黎明景象。

在第二乐段中,作曲家将每句都从后半拍起,独具匠心地造成一种心潮逐浪的意境,使排比语句驾着音乐的波浪,推向感情的高潮。随后,以七度大跳引出异峰突起的警句——“心中一颗明亮的星”,强烈而炽热地表达了各族人民歌颂首都的心声。

在第三乐段中,对第一乐段的音乐素材加以发展,富有动力而又稳健,这一乐段常有进行曲的特点,表达了人民的昂扬激情和祖国大跨步前进的步伐。

歌曲结尾也很有特色,结尾处后倚音的装饰,既富有民间音乐甩腔润色的特点,又增添了旋律的光彩,它生动展现了伟大的祖国的“美好的前程”。

(三)

《北京颂歌》首先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双江在全军文艺调演上演唱,接着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喜爱。大家几乎都有这样的评价:好多年没有听到这么好的歌了。

多年后,李双江这样回忆《北京颂歌》的诞生:“我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已经被分配到了新疆军区文工团。一天,我从田光手中接过了《北京颂歌》这首歌,田光嘱咐说:‘双江,你要用你的真诚和热情为这首歌加上翅膀。’当时正赶上全军分片汇演,我参加了兰州片的汇演,并演唱了这首歌……演唱这首歌时,伴奏乐器只有一架手风琴,但《北京颂歌》唱出后,即刻引起了轰动。”

1973年,李双江被调入总政歌舞团,回到了北京。不久,李双江就收到了中国唱片总公司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约请,请他灌制唱片。李双江说:“记得通知我的时候对我说,要我唱得既有美声的激扬高亢,同时又要有民族的情感,体现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具有中西合璧的艺术效果。这首歌就这样唱红大江南北。”

李双江当时只有三十多岁,正是唱歌的好年纪。他声音清亮情感饱满,在声音的处理上,很好地把握了人民对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北京的早晨和全国人民的那种炽热的情感,他在录音之前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仅“灿烂的朝霞,升起在金色的北京”这一句歌词,就不知道下了多少功夫,并且到天安门去看太阳的升起。李双江的辛勤付出终于有了良好的回报,当他带着从未有过的庄严和震撼进入录音棚时,第一遍刚一录完,在场的人就热烈地鼓起掌来。李双江回忆说,这首歌只录了两遍,第二天清晨五点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向全国播出了。一时间,大江南北到处都飞扬着李双江的歌声,一首《北京颂歌》不仅回响在整个天空,而且一扫“文革”以来带给人们压抑的阴霾。

当时文化部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领导建议找三种不同演唱风格的人,分别演唱《北京颂歌》,因此,除李双江外,还有另外两位歌唱演员,他们分别是李光羲和张越男。

和李双江一样,歌唱家李光羲时隔多年,再次回忆还是兴奋不已。

李光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导播室一气呵成完成了这首歌的演唱,李光羲说:“这首歌唱出来后,因为旋律美,歌词也写得好,非常贴切地表达出人们心中对未来的那种祝福和期盼之情,所以一下子就传唱开了。”《北京颂歌》承载着崭新的时代气息的优美旋律,飘进千家万户,传遍大江南北。气息宽广的《北京颂歌》给人们带来了清新的感觉和对未来美好的希望。

《北京颂歌》在当年的创作中还有第二段歌词,歌词是这样的:

火红的太阳,照耀在中南海上,

伟大的首都,你是毛主席居住的地方。

啊!北京啊北京,

大庆红旗向你飞舞,大寨红花向你开放,

捷报来自边疆海防,喜讯传遍村镇城乡。

啊!北京啊北京,

我们的红心和你一起跳动,我们的热血和你一起沸腾,

你迈开巨人的步伐,带领我们奔向美好的前程。

从这些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二段歌词明显带有70年代那个历史时期的痕迹,而在后来歌颂北京的歌曲中,像这样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内容,渐渐地就越来越少了。

《北京颂歌》作为首都北京的一种象征,多年来在群众中一直广泛传唱,《北京颂歌》情感丰沛,旋律优美,即便在流行歌曲充斥的今天,依然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广大的听众,特别是中老年朋友们。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