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极品小白丁 > 第252章 绍兴师爷
绍兴师爷,这几个字在电视中可是见得太多了。

所谓师爷,其实就是幕僚,像古代的门客一般。至于现如今的说法倒是跟顾问之类的差不多,实际上是没有多大实权的。

绍兴师爷一说要从明朝开始说起,嘉靖年间被誉为“明代第一才人”的徐渭,即为典型的绍兴师爷。《明史》载:“徐渭,字文长,山阴人。为诸生,有盛名。总督胡宗宪招致幕府”,掌书记。“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令渭草表”。“表进,世宗大悦,益宠异宗宪。宗宪以是益重渭”为进剿倭寇,徐渭常为胡宗宪出谋献策。《明史》云:“渭知兵,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足见他就幕5年,政绩卓著,堪称绍兴师爷的早期代表人物。

至于真正的盛行还是源自清朝。绍兴师爷在清朝初年,尤其是在顺治康熙之时,才真正成为一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所谓“无绍不成衙”即是这一状况的真实反映。沈文奎可谓当时绍兴师爷的代表。沈文奎,会稽人,3岁时只身北上游学。天聪三年(169)冬,被后金八旗兵俘于遵化城,旋即迁徙沈阳,入选文馆,开始为清军入关献谋设策,渐为皇太极看重。六年八月,皇太极召见沈文奎等,赐以肉食,面询对明言和等朝政大计。沈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策略,多被采纳且付诸实行,绍兴师爷由此崭露头角。

绍兴师爷的崛起,当然并非凭借个别绍籍师爷的功绩名望,而是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阶层出于政治目的网罗特殊人才的需要,以及从事师爷职业的绍兴人士的整体素质。绍兴向为文化之邦,绍兴人处世精明,治事审慎,工于心计,善于言辞,具有作为智囊的多方面能力,故清代以师爷为业者多系绍兴人,诚如龚未斋在《雪鸿轩尺牍》中所云:“吾乡之业斯者,不啻万家。”

纵观绍兴师爷在清朝政治舞台上的发展轨迹,大致有两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出现在雍正乾隆时期:这一时期,清朝统治者从巩固封建政权平定边疆叛乱以及发展生产安定社会的大局出发,采取了利用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行统治的措施,从而为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与国家政事进入各级衙门创造了条件。而绍兴师爷也乘当政者急需大量人才之机,凭藉自己的聪明才智,纷纷投身官府,并得到各级行政官吏器重而地位日隆。邬思道为这一时期师爷的代表人物,他以自己丰富的政治阅历和官场经验,不仅赢得幕主田文镜的宠幸,且为雍正帝所看重,从而成为绍兴师爷公认的祖师爷。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后的几十年间。中外通商,西方文化东渐,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各级行政官吏必须广泛辟用幕僚方能适新应变,这就为绍兴师爷的进一步壮大提供新的机遇。尤其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过程中,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地方实权派,为扩充自身势力,以遂一己之图,趁机招兵买马,网罗谋士,如此,便为绍兴师爷投入封疆大吏帐下,创造了又一个机会,从而使绍兴师爷的发展出现第二次高潮。

是时,绍兴师爷以处事灵活练达圆通,深受各地封疆大吏重用。例如,会稽县秋桐豫(又名秋墅,号称“秋青天”)为东三省总督的师爷,会稽县章士杰(字桂岩)为曾国荃的师爷,会稽县马家鼎(字调生号梅卿)为张之洞的师爷,山阴县程埙(字荫棠又字伯雅)为左宗棠的师爷。更有山阴县娄春藩(字淑生)先后为李鸿章王文韶荣禄袁世凯杨士骧端方陈夔龙的师爷,一生备受礼遇,任李鸿章师爷时,凡折奏刑钱河工盐务等要公,均非娄不办,足见其权位之高。绍兴师爷擅于深谋远虑,以其聪明才智,效忠幕主,不仅巩固壮大幕主的地位权势,也为削弱中央集权统治形成地方军阀割据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绍兴师爷的势力发展至于鼎盛,为中央和各级行政官吏所瞩目与重视

清末,绍兴师爷逐渐衰微以至没落。

其时,以慈禧为首的清朝政府也高唱“变法”,推行“新政”,陆续颁布并实行一些“改革”措施。光绪二十八至三十二年期间,清朝政府整顿官僚政制,相继裁撤了河东河道总督詹事府通政司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以及湖北云南广东等地的巡抚衙门,削减了一些重叠和虚设机构,各省也相应裁撤了不少衙门与人员。各级官吏的裁减,迫使大量绍兴师爷离开官场另谋出路,他们的活动和影响因之弱化。

而刘畅这一行人的目标便是传说中的“绍兴师爷”。不过如今扮演这种角色的人已经落幕一百多年,是否还能够找到倒是一个大问题。所谓的绍兴师爷,其实算起来也是一群郁郁不得志的家伙罢了。一般都是颇有才气,却无处伸张的家伙。

至于如今想要找到这样的角色着实不易,刘畅一行人也没有赶时间。反正目的地便是这里,能不能找到一两个这样的人物心中也是没底。只是期盼着老天垂怜,运气好的话遇到几个,到时候自己几人也方便退身出来修炼。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