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穿越十四福晋完颜玉音 > 23、端午佳节 ...
作者有话要说:这一章是我个人的吐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真的好大,初二的老师是一个极严厉的女老师,尽管扣字扣标点,只为应付考试,但是从她那里,我知道莲花的莲是上下结构而非半包围结构,知道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孺非儒更非乳。高三的老师是一个小老头,在学校做小生意,他每次讲古文,翻译到某某人很孝顺,把某某食物留给老娘吃,我几乎都可以从他脸上看到垂涎欲滴的表情,总之是一个很俗很俗的老头,不过很亲切,是他解了我对于我们跟湖北之十里地之遥,为何口音天差地别的疑惑,其实作为老师也很无奈,可能才华横溢,但是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之下,在河南高考分数线如此之高的情况下,他们也只能这样,作为学生,要学者发现他们身上闪光的地方,在生活中,对于所有人都应该这样,生活就会美好很多。

转眼已是五月,天气渐渐热了,我也早脱了夹袍,换上了单衣。

蕊儿的娘终究是没有过了这个春天,在三月底去了,我额外赏了银子又交代她若是需要可以在家多住些日子,所以她一直到四月中才回府上。

莹莹的病也早好了,亦搬回了院子里,璎珞在罗平郡王府上倒是住了半个多月才回来,前两日因南边打发人来接她回去,我便让她去了,想着此一别,只怕今生再无见面的机会,走时不免彼此伤感,虽然她在的日子彼此说不上多好,走时终是不舍。

很多时候,一个转身,也许这一辈子都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就像那天早上,我怀着对老妈的各种怨念出门,然后,就来到了这里。

佩鸣前些日子回去了几天又过来了,因要过端午,阿玛前两日又打发人来接了她回去。

所以我的生活又恢复到了最初的开始。仍旧是少有人来,仍旧是有表情丰富的莹莹,伶俐聪慧的蕊儿,还有呆呆的巧云和红霞,再就是温和贴心的孙嬷嬷并啰嗦的常嬷嬷,还有院子里一干小丫头老婆婆。

山茶花早谢了,只剩下墨绿色的枝叶,屋子后面湖上的荷花却已是含苞待放,满塘清韵。

今日是五月初四,下午便有下人送来了两大捆艾草,预备明日端午用。

孙嬷嬷忙着在各间屋子的门楣上插上艾草,又在院子各处撒了雄黄酒,说是祛除五毒,究竟五毒是那五种毒虫,我却不知道,只跟着傻乐呵,院子里久没有如此的欢声。

中国有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在我的老家粽子都是买来的并非自己裹的,也只有甜粽一种,故而当年去南方第一次吃肉粽,直接吐了出来,从未想过粽子会不是甜的,还有南方的咸粥,也是至今不敢挑战。

老家也有插艾草的习俗,另外还要用艾草煮大蒜和鸡蛋吃,还要用艾草做香囊,并于端午前一夜挂于院中承接露水,据说是月亮里面住着一个捣药的婆婆,一年一次的向人间撒药水,那晚的露水说是可以治百病,还要用四种叶子泡在盆中,同样放在院子里空地上接露水,端午的早晨用盆中的水洗脸,可祛除邪毒。

四种叶子,我只记得有桂花树叶,艾草,其余两种却记不起了。当然这都是以前听妈说起的,我一出生就住在水泥钢筋的楼里,又那里有院子来承接露水呢?更是没有见过艾草长什么样子,今天还是生平第一次见。

我闻着满屋子的艾草味,忽地童心大起,央告孙嬷嬷给我做一个香囊,在里面填上艾草叶子,孙嬷嬷说香囊那是一时半会就做的起的,我依稀记得小时候端午节跟爸妈一起回老家,奶奶似乎做过香囊给我,样子我还记得,便又是说又是比划的,孙嬷嬷是针线上的能手,不用我多说便明白了我的意思,口上还说我要的太简单了,半天几十个也做的出来。

孙嬷嬷拿了针线簸箩出来,我自己挑了两块布,分别是青缎白花跟鹅黄色青花的,拿着剪刀裁了,只让孙嬷嬷给我缝制,不多时孙嬷嬷便做好了,一个簸箕形状的,一个鸡心形状的,我欢喜的拿在手中翻来覆去的看,满心欢悦,仿佛回到了遥远的童年,站起身一把搂住孙嬷嬷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倒是让她愣怔了好大一会,我自己却拿着两个香囊跑开了。

孙嬷嬷回过神来,赶着说道:“福晋,先拿回来,让奴才再缀个穗子才好看呢。”我一想不错,又拿回去让孙嬷嬷继续加工,歪着脑袋托着腮坐在一旁看着她摆弄,却自得其乐。

傍晚时分常嬷嬷跟巧云红霞三个坐在廊下裹粽子,我却在院子里四处寻找叶子,配置我的四叶水,艾草跟桂花树叶都有了,余下的两种用什么顶替,一时却没注意,想了会,想起屋子里的茶花,《本草纲目》中说山茶的叶子因可以入茶故名山茶,所以我便摘了些山茶叶算作一种,一时又想起了屋后湖上的荷叶,又亲自跑去采摘了些回来,孙嬷嬷看着我瞎弄也不理会,难得见我如此高兴,她也乐得跟着高兴。

吃过晚饭,我便叫人搬出一张圆桌置于院中空地上面,将我泡四叶的椴木盆放在上面,又将那两个香囊也一并放在桌上。

折腾好了,我便坐在廊下竹椅上面纳凉喝茶,听孙嬷嬷说些小时候过节的闲话。

正说起孙嬷嬷老家的风俗时,十四阿哥却走了进来,他大概有半个多月都未到我院子里来了,一时孙嬷嬷等都有些意外,我也愣了片刻,才起身走到石阶下面向他请安,只见他穿着秋香色的常服,系着石青色的腰带,手中拿着一柄折扇,随意扇着,他随意摆了摆手示意我们都起来,却对我院中桌上的物事产生了兴趣,问道:“这是干什么呢?”

我咽了口口水,因不想多费口舌,便说道:“不过是我突然突发奇想,胡乱折腾的。”

孙嬷嬷却在一旁笑着说道:“福晋是预备明日端午节用的呢。”

他信手在盆中捞起一片叶子,看了看又丢了进去,显然没什么兴趣,又看见了一旁放着的香囊,拿起来看了一眼转身问道:“是你自己做的?”

我挤出个无奈的表情,说道:“是我裁的,不过是孙嬷嬷缝的。”

他随手放在了桌上,漫不经心的说道:“什么时候你给我做一个,还没见过你拿过针,也不知道会不会。”

我鼓了鼓嘴巴,想要顶回去,想想还是算了,何必逞口舌之能,便缄口不语了。

他走过来在我旁边的竹椅上坐了,回头瞟了我一眼,问道:“怎么,还真不会做啊?”

我赌气道:“自然会做。”

他仍旧睨着我,又笑着打趣道:“我可不大相信”

我懊恼的坐下,虽然心里明白他时常挑衅的原因,却仍气不忿,说道:“爱信不信。”

他哼了一声,再不看我,摇着扇子靠在椅上,过了会又坐直了身子,问道:“你知道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吗?”

我哼了一声,说道:“这个小孩都知道,还来考我,自然是为了纪念屈原。”

他笑了笑,又问道:“那就再问你一个问题,屈原是跳那条江死的?”

他还没完没了了,可是这个问题……我垂头丧气的瞥了他一眼,皱着眉头,却怎么都想不起来,我知道我现在的样子一定可笑到了极点,果然他在一旁呵呵笑起来,笑着又摇了摇头,表情极其轻蔑,我最受不了的就是他轻蔑至极的表情,当下咬着嘴唇,抬起头理直气壮的瞪着他说道:“不知道就不知道嘛,有什么好笑的,反正不是长江黄河,渭水泾水,也不是永定河秦淮河。”

他笑的愈发厉害,一边笑一边捶着一旁的桌子,我心里一边想,真是白痴,笑点这么低。一边却在谴责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我不知道这个常识归结于我不喜欢屈原跟他的《离骚》,不喜欢《离骚》却是因为那个老师,其实现在想想,我从初中起,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只是要求我们死记硬背,扣一个语法一个词甚至一个字一个标点用在某文某处的好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很多优美的文章都这样被老师给肢解了,归根到底,是被教育制度给肢解了。那时候我讨厌的不光是屈原,还有鲁迅,可是后来毕业之后,才发现他们的文章是真好,只是读的时候不对罢了,就像是在错误的时间里遇到了对的人,不管过程如何,结果都不会好。虽然意识到了这些,终究是小时候受的荼毒过于深了,长大毕业彻底脱离学校后也还是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十四阿哥见我翻着白眼望着天空不语,渐渐止住了笑,凑过脸问道:“要不要我告诉你?”

我真想一拳砸过去,可是理智告诉我不可以这样做,我只能避之不及的捂着耳朵,摇头道:“不要,才不要呢。”

他又笑了笑,仍旧悠闲的摇着手中的折扇,口中却吟诵道:“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我撇了撇嘴巴,想也不想的说道:“还要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口气倒不小,不知道又是那个穷酸文人的愤世之词?”尖酸刻薄,实际是为了讽刺他。

他竟然浑然不觉,也没有再投来鄙夷的神色,仰着脸凝视着墨蓝色的苍穹,半晌叹了口气,不屑一顾的说道:“屈原的豪情跟爱国的热忱我虽然佩服,只是他的为人,我却不喜欢,想我大清四海归心,九州清晏,他若生在这个朝代,只怕是无用武之地了。”

我心想,难道是屈原的词?对啊,什么兮啊兮的不正是他的风格嘛,《离骚》就是这样子的。狠狠的锤了一下自己的脑袋。

听十四阿哥后半句话,转念想起十三阿哥的那封信,心中微微一叹,这兄弟两个,一个是忧国忧民心怀天下,一个却是意气风发自信满满,虽都有治国之才,却都难当一国之君的重任,想起他两人的大略结局,心中更是一阵唏嘘,回头瞥了十四阿哥一眼,见他一双眸子炯炯有神的盯着屋檐上的月牙,满脸都是张扬,然多年后却要遭遇半生囚禁,棱角渐被磨平,满腔抱负变成最大的讽刺,心中忽然一酸,而十三阿哥虽然雍正即位后委以重任得以一展抱负,却同样也要遭受十年的幽禁,再不敢想象这样两个抱负满满的好男儿到那时的心境,不觉已滚下泪来,忙别过了脸,怕被人看见。

十四阿哥仍旧坐着,彼此无话却仍没有要走的意思,我不禁踌躇起来,呆呆的仰望着天上的一弯月牙,忽然间回头瞥了他一眼,他眉目间带着淡淡的忧伤,方才的张扬已不知那里去了,我不知道他想起了什么,而他只怕也想不到我此刻只想着他快点离开。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