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红歌的力量 > 第11章 《五月的鲜花》
——悲壮地吹响抗日号角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低回深沉的歌声回荡,如呜如咽,如泣如诉。20世纪30年代是个不平凡的时代,是亿万人民愤怒、团结、觉醒、奋斗的伟大时代。《五月的鲜花》是抗日救亡歌曲的代表作品。在国土沦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它像犀利的号角,警醒着人们不忘国耻;它堪称时代的战歌,催促人们奋起抗争,救亡图存。

(一)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 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接着把魔爪伸向了华北。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在长城一线挑起战事,侵占了热河省。1935年下半年,发动华北事变,进一步控制了察哈尔。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大肆鼓吹“亲善睦邻”,到处培植汉奸,扶持傀儡政权,策动华北“自治”。国民党冀东行署专员殷汝耕成立了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以此为开端,一大批汉奸充斥了华北军政各界。为进一步使华北特殊化,日方提出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国民党政府软弱无能,步步退让,竟然同意于1935年12月16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失地丧权,亡国灭种的大祸迫在眉睫。“华北之大,竟不能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爱国学生6千余人,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举世闻名的“一二-九”运动爆发了。国民党政府出动大批军警进行镇压,30多人被捕,数百人受伤。12月10日,北平各校学生宣布总罢课。在“冀察政务委员会”计划成立的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各界群众1万余人又举行示威游行,迫使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

“一二-九”运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响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二-九”运动后,诗人光未然在报纸上发表了一首名为《五月的鲜花》的诗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国民党当局妥协卖国的政策,唤醒民众,呼吁大家起来抗日救国。这首诗歌在当时感染了许多人,包括曲作者阎述诗。

阎述诗曾经参加过学生运动。“一二-九”运动爆发时,他在北平宣外菜市口,亲眼目睹了这一爱国运动被残酷镇压的情景,作为一名爱国的热血青年,阎述诗当时义愤填膺。1936年夏,当一位东北大学学生拿着一首《五月的鲜花》歌词请他谱曲时,他便慨然接受。尽管不知道词作者是谁,但那悲壮昂奋的歌词和他当时的感情产生了共鸣,使他想起了自己参加学生运动时的情景:敌人用刺刀阻止同学们的脚步,许多人付出了鲜血的代价,但大家仍然情绪高涨,没有一点退缩……他激动地提笔为这首诗谱曲,当晚就完成了,并很快成为鼓舞情绪的“战地”歌曲。《五月的鲜花》就这样诞生了。

◎ 词曲作者简介

词作者: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进步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解放后一直从事文艺活动,先后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担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诗集《光未然诗存》、《五月花》,收录了作者解放前后的代表作,其中包括长诗《屈原》、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三门峡大合唱》等名篇。

曲作者:阎述诗(1905~1963),原名阎绍璩,字述诗,辽宁沈阳人,我国现代爱国音乐家,特级数学教师。学生时代经常参加宣传抗日思想的演出活动,也因此受到敌人迫害,后逃到关内,辗转来到北京,在北京二十六中学(北京汇文)担任数学老师。代表作有《五月的鲜花》、《落花》、《春水》、《泪》、《水仙》、《唐古歌》、《秋怨》、《感旧》、《桃花溪》、《苏武庙》、《风雨替花愁》等。

(二)

《五月的鲜花》曲子朴实、深情,全曲并没有华丽夸张的主题和乐句,旋律简洁得就像是自然音阶的简单排列,却如地下的火山,蕴藏着一股喷薄而出的巨大力量,呼唤着千千万万热血青年奋发起来,振作起来。“再也忍不住这满腔的愤怒,我们期待着这一声怒吼,吼声惊起这不幸的一群,被压迫者一齐挥动拳头!”革命需要人民的觉醒和行动,“一声怒吼”发出东方巨人的声音,“挥动拳头”展示中华民族的不屈血性。

就是这看似平稳的歌词,饱含感情,意境深远,有一种哀婉悲壮的意境,激发起民众心灵中压抑的不屈精神。就是这看似朴素、轻缓的旋律,充满着对民族英烈的无比怀念和无限景仰,那比呐喊更有力量的深情怀念感动着为自由而战的中国人民。仿佛是污浊瘴气中的一缕娇艳阳光,《五月的鲜花》在沉重的年代激起阵阵波涛,鼓舞着千万志士战斗,战斗!

《五月的鲜花》的歌词分为两段,第一段表达了对革命志士的哀念,更是对抗战豪情的颂扬,是民族自豪精神的表现;第二段是第一段感情的发展变化,只用一句“吼声惊起不幸的一群,被压迫者一起挥动拳头”,发出了那个时代坚定的、钢铁般的声音。

《五月的鲜花》的整体音乐配合了歌词的情绪,是一种倒抛物线状的变化,首先是“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有着怀念烈士的抒情;第二句写道东北沦陷,“我们天天在痛苦地煎熬,失去自由更失掉了饭碗,屈辱地忍受那无情的皮鞭 ”,曲调压抑低沉;第三句中“敌人的铁蹄已越过了长城,中原大地依旧歌舞升平”,带领演唱者酝酿悲愤的情绪;最后到“吼声惊起不幸的一群,被压迫者一起挥动拳头!”是整首歌曲的高潮,曲调也更加激昂有力,让音乐在情绪的最高点达到释放。

(三)

诞生于“一二-九”运动期间的《五月的鲜花》,充分而又生动地表现了对爱国青年的真切悼念,对敌人野蛮行为的控诉,同时表现了人民斗争意志的不可侵犯。《五月的鲜花》诞生后,先是学校里的学生中传唱,后来逐渐传到了一些抗日团体里,不久便传遍了全国,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1937年,冼星海在一次万人聚会上,一句一句地教大家唱《五月的鲜花》,在场的好多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这首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飞遍大江南北,飞到了千千万万的爱国青年男女的心头,被用来鼓舞士气,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抗日救亡“战歌”。 在爱国学生运动和各界救亡运动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1959年,作曲家瞿希贤把《五月的鲜花》选作电影《青春之歌》的插曲。随着《青春之歌》在全国的上映,《五月的鲜花》再次热唱于全国。

《五月的鲜花》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

他们曾顽强的抗战不歇。

如今的东北已沦亡了四年,

我们天天在痛苦地熬煎,

失掉自由更失掉了饭碗,

屈辱地忍受那无情的皮鞭。

敌人的铁蹄已越过了长城,

中原大地依旧歌舞升平。

亲善睦邻呵卑污的投降,

忘掉了国家更忘掉了我们。

再也忍不住这满腔的怒恨,

我们期待着这一声怒吼,

吼声惊起这不幸的一群,

被压迫者一起挥动拳头。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